【提供孩子安全感,而不是讓他感到恐懼。】
校園喋血事件讓人怵目驚心。在這紛亂的時刻,家長要做的是穩定自己的情緒,然後想想辦法。
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無法消化這種情緒,就急著把自己的焦慮往外投射 。因為最常情緒投射的對象,就是自己家裡的小朋友。
家長可參考下列幾點建議:
【1. 了解學校保全機制】
試著了解學校門禁時間,保全人力及巡邏流程。手機中要有聯絡學校電話,必要時能直接聯絡保全。若巡守人力不足,家長應協助校方找資源,避免只提出要求而不提供協助。
【2. 減少孩子放學後在校逗留的時間】
放學後的偌大校區無異於一座廢棄的大型空屋,任何家長都不會讓孩子在這樣一個地方久待。放學後應儘速接回家裡或到安親班。
廣大校區只依賴門禁保全,安全度有限。現在社會大家工作都忙,但孩子實在不適合在課後時間於校園逗留太久。
【3. 增強社區橫向聯絡】
一時找不到孩子,要先預設“孩子最有可能在哪邊”。平常就要準備好這些地方的電話。例如孩子沒直接回家,最有可能去阿公阿嬤家,那麼就要有阿公阿嬤家的電話。若最有可能去班上某個同學家,同理家長也要有那個同學家電話。
如果孩子會跑去巷口便利商店吹冷氣買零食,那麼家長就要有便利商店的電話。在不得已的狀況下,若孩子常流連網咖,那麼平常就要準備好網咖的電話。
總之,橫向連結目的在於務實地即時聯繫,孩子應不應該去那些地方,在緊急情況不需討論這部分。
這份電話清單,家長一份,孩子也一份。形成聯絡網路,因應不時之需。
【4. 凝聚社區意識】
去跟鄰長或里長聊聊,看看社區營造或夜間巡守是否能擴展婦幼安全的部分。公共事務需要大家關心跟參與,不是幻想著依賴警察,老師或校園守衛就能高枕無憂。
這部分是台灣目前非常欠缺,稍有難度,卻是將來應該走的方向。
【5. 錦囊妙計】
最後不得已的設計:想像孩子已經跟著陌生人走。孩子已經感到害怕,卻又走不了。有沒有什麼東西能夠交給對方讓他回心轉意?家長可以準備一個封好的紙條,讓孩子在危險時刻能夠至少交給陌生人,增加任何一絲迴避危險的機會。紙條內容由家長發揮想像力,以能夠說服對方為主。
與其單純依賴孩子的機智脫離危險,不如替他預先準備,多一分力量。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(本文為延伸概念文字,未收錄在本書中)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